刘宗尧:
从发展节奏上来看,是快速收割市场重要,还是慢慢做好产品更重要?
高勇:
两者并不矛盾。无节制的扩销不会是蓝芯的选择,那是模式创新,不是科技创新。生产出具备壁垒的产品,才拥有占领市场的护城河。
蓝芯选择先苦后甜,充分理解市场,打磨有竞争力的好产品,才有合理利润去成为一家好公司。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味求快,短期很好,但长期乏力。船大难掉头,惯性会毁掉一家公司。
刘宗尧:
不少人认为由于劳动力结构的差异,中国市场的机器人应用有一定特殊性,不能生搬硬套“效率提升”的逻辑,蓝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高勇:
我看到过一些数据,中国家庭的人口出生率水平,导致劳动力缺口会持续到2050年左右,而且是持续放大,这是基本面。
在服务客户的过程里,也可以看到劳动力偏好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改变。招工难不仅是数量少,还因为年轻人从事重复性劳动意愿低,这是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未来的服务业,依然会有很多非机械替代的种类,比如创意类劳动。但重复性、单一单调的劳动被机器人替换掉是大势所趋。
同时,客户使用机器人的习惯逐渐养成,机器人性能和价格优势也伴随资本和市场投入逐渐提升。这些因素会共同作用,不断提升机器人在部分作业场景的渗透率。
刘宗尧:
随着量产落地的机器人越来越多,我们离高级别的机器智能还有多远?这种智能会是什么样的?
高勇:
智能水平可能会超过人,比如通过识别信息来结构化的判断,地上掉了东西怎么办,料筐里货物不多该补货了。理解场景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会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工厂或智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