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直播】  50强   整机  ​【联盟】  机构  【视界】  展会  招聘  云服务          微博   公众号AIrobot518 
【​今日焦点
【行业动态】
NEWS / 新闻中心
码观|源码资本王菂:当AI工厂与机器人重塑全球,出海的下一个“星际穿越”时刻
来源:源码资本 | 作者:源码资本 | 发布时间: 今天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成都)国际管网展览会在成都启幕。海康威视在本次展会上重磅亮相,以“智能物联+AI,筑牢城市生命线安全基石”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在城市燃气、排水防涝等领域的一系列前沿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

11月26日,第十二届中国(成都)国际管网展览会在成都启幕。海康威视在本次展会上重磅亮相,以“智能物联+AI,筑牢城市生命线安全基石”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在城市燃气、排水防涝等领域的一系列前沿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

聚焦核心产品,构建精准感知网络

在气体泄漏监测展区,海康威视带来了完整的TDLAS技术产品家族,包括可对微小泄漏实现早期、灵敏探测的固定点式激光甲烷气体监测仪,以及便于巡检人员使用的便携四合一气体检测仪。现场通过模拟演示,直观展现了这些设备快速捕捉泄漏点并精准定位的能力,大幅提升应急响应的速度与效率。

在排水防涝监测展区,基于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的产品阵列备受瞩目。窨井液位可视化监测仪不仅能够精准测量水位,更可实时同步井下实况,解决了传统监测“只知数据、不见实情”的痛点。同时,雷达水位观测球机以其非接触式测量和高精度特性,有效应对恶劣天气下的城市内涝监测挑战,为智慧防汛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打造“一网统管”的安全智慧平台

除了感知设备以外,海康威视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现场演示了如何对地下管网各类风险信息进行“一网统管”。作为“安全智慧大脑”,该平台实现了风险综合展示、智能研判与联动处置的闭环管理,为管网安全运维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大模型推动管线安全管理预警升级

在人工智能探索区,观澜城市安全大模型依托大模型AI视觉技术,实现对隐患检测、违章识别、管道防护等场景的精准研判,推动燃气安全管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升级。

展会期间,四川省住建厅城建处、内江市住建局、湖南生命线专委会、成都城投数智公司、以及各地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领导莅临参观,详细听取了海康威视关于气体泄漏监测、排水防涝等解决方案的介绍,对海康威视将物联感知技术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并应用于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参展,海康威视充分展现了在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的近日,由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管理局、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保险业监管局共同主办的“香港金融科技周 × StartmeupHK 创业节 2025”于香港顺利闭幕。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王菂作为受邀嘉宾,在财新传媒专场“全球产业链重组下的出海新逻辑、新范式”圆桌论坛上,与码荟成员企业欣旺达动力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陈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教授共同探讨了中国企业出海在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左起: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王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教授、欣旺达动力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陈希、主持人财新传媒王端

源码资本持续重点关注出海方向,并早已在机器人、AI、智能制造、互联网与消费等领域布局,投资了 Beatbot星迈创新、卧安机器人、扬腾创新、Keeway、和生创新、德兰明海、OPay、Stori 等优秀企业。

针对当前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王菂从创新投资视角深入剖析了具有增长潜力的出海领域,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构建全球化能力以及未来五到十年的颠覆性趋势分享了独到见解。

以下为保留原意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各位:1

三大方向 蕴含增长潜力

财新传媒王端(主持人): 欢迎大家来到财新专场。从投资机构角度来看,在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哪些出海领域最具有增长潜力?

源码资本王菂: 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整体优势目前进展良好,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向:

第一,新能源“三大件”。 也就是电动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这是中国新出海的主要代表。尽管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产业周期的波动,竞争格局出现过阶段性的低谷与起伏,且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通缩,但从今年开始,我们观察到这些行业正处于从通缩逻辑重新走向再通胀的良好时点。

第二,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 AI带来了巨大的范式变革,在其底层的硬件或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层面,中美之间仍存在合作空间。具体拆解来看,数据中心主要包含算力芯片、互联、电源和散热等模块。虽然在核心算力芯片方面中国优势不明显,但在其他三个模块上中国具备显著优势:

  • 互联: 主要表现为光通信及新型通信方式。

  • 电源: 美国大规模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面临电力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电源架构从一次侧到二次侧、三次侧不断演变,而中国是全球电力电子技术的制高地。

  • 散热与热管理: 这一领域中国同样拥有巨大空间。 在互联、电源和散热这三个AI基础设施的底层领域,中国与欧美市场仍保持着高度合作。

第三,中国工业能力外溢带来的泛智能硬件。

曾在终将异乡变故乡——工业基础品和制造业出海的投资思考中也提过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对比都有竞争力,观察欧美发达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 一是基于中国新能源优势,服务于美国家庭或工商业能源独立的产品,如户用储能产品。

  • 二是DIY市场,这是欧美特有的市场形态,例如3D打印,许多专业人士会选用此类产品。

  • 三是汽配DIY,与中国不同,欧美有大量用户习惯自行修车,因此汽配DIY等智能硬件维度上,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空间非常广阔。


  • 2中企出海核心竞争力

  • 是“聚焦”

财新传媒王端(主持人): 近期闻泰并购安世半导体案备受关注,已成为中企出海的必修课。从投资机构角度看,该案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应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源码资本王菂: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综合不确定性确实存在,最终往往依赖于企业家或团队的应对能力。我们在考察企业时,非常关注其聚焦能力。

单一国家市场的差异巨大,如果像“撒豆子”一样同时铺向十几个国家,通常很难成功。聚焦背后体现的是企业对产品力和战略力的定力。例如,美国、欧洲、日本市场截然不同;东南亚和非洲市场则更像是一种“时光机”概念,可以复刻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

相比之下,美国是目前中资出海进入壁垒最高、政策法规最复杂、不确定性最强的市场。近期美国相关法案篇幅冗长且规则模糊,企业需要与当地一线律师大量共创,才能理解如何合规。因此,聚焦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中国企业出海已不再是“跟随”,而是“引领”。 许多成功的企业不再满足于模仿当地已有玩家,而是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寻找差异化。例如在机器人、家庭能源等领域,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公司从两三年前开始,针对本土海外品牌未解决的用户痛点进行改进——提供更好的功能和软件体验,定价和品牌定位都比本土玩家更高,但也能成功抢占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中资企业出海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美国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全球化服务体系,往往只需派驻少量人员即可顺利开拓海外市场。今天的中国企业还在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铺垫政策应对、市场结构及渠道建设的路径。期待再过一代人的时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也能变得水到渠成,具备巨大的潜力。

中国“科技树”上的四大硕果

财新传媒王端(主持人): 展望未来5到10年,您更看好哪些行业或具有颠覆性的领域?

源码资本王菂: 我长期关注泛制造业和硬件领域,主要观察到以下几大变化趋势:

第一,国产工业科技的高端化。 中国的“科技树”一直在向上攀升,这是一条主线。目前尚待突破的核心问题是先进制程半导体。在未来5年左右的维度,这一领域有望实现有效突破,这将是中国产业的一个巨大变量,也是初期增速极快的产业。

第二,AI基础设施的“工厂化”。 目前美国规划每年建设10—15吉瓦(GW)的AIDC,仍采用传统的工程建设方法。但随着人类对智能需求量的爆发,长期如果每年需要百吉瓦级别,传统的工程方式将不可行。AIDC交付的最终方向可能演变为“AI工厂”,通过更标准化的产线和工艺分解来完成建设。

第三,AI原生(AI-Native)交互硬件。 除了电脑和手机,业内期待用户桌面出现第三个常用设备,手机基于触摸屏和视觉交互,新的智能交互也许更多基于语音等新范式,一定程度上尝试简化屏幕和显示,更好服务于个人生产力和场景效率,背后则是大量的软件工程将personal agent更好流程化和产品化,支持新的硬件形态。

第四,智能机器人。 这是大家共同的憧憬,虽然机器人的自由度复杂性远超自动驾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演进,但随着数据、算法和模型的积累,它是有一条逼近人类想象状态的路径的。想象未来50年,当智能的边际成本和机器人的执行边际成本都降至极低,人类可以定义目标,并由机器人低成本地去建设和开拓。这种科技前景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金融科技仍有机会

主持人(王端): 刚才提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服务体系(如金融、法律等)似乎还存在短板,这是否会成为新的投资机会?

源码资本王菂: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除了跟随国家宏观层面的货币国际化趋势外,金融科技(Fintech) 在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也是中国自身具备技术优势的领域。我们已经布局了一些在东南亚或拉美从事Fintech的被投企业,比如OPay、Stori等,它们不一定完全依赖人民币结算,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了当地业务的落地。这其中蕴含大量投资机会。技术实力,未来,海康威视将持续深耕“物联感知+AI”技术,以更前沿的产品和方案,筑牢城市安全运行防线。



​​​​第八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13512726426  微信

活动时间:2025-08-01至08-31

  • 国家认可!创新奇智成功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复审
  • 奔赴万里,服务为你!井松“智慧护航之旅”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探秘采埃孚黑灯工厂:仙工智能驱动全厂协同的智能内核
  • 优必选与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共探机器人城市化新路径
  • 广西图灵星(图灵机器人)受邀出席南宁人工智能企业座谈会,共话AI产业发展新未来
  • 海康威视亮相成都国际管网展览会,以物联感知+AI筑牢城市生命线
  • 原力聚合重庆智能工厂正式投产,以“无界仓库自动化”开启全球战略新篇章
  • 喜报!鸿安荣登毕马威中国“长三角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