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人类社会的现有生产形态是按照人的高度、形状、使用习惯、思维惯性等形成的,最适应人以及类人形机器进行生产作业。想要推广使用其他形态的机器人,需要对人类社会现有生产形态进行彻底改造,不仅成本高,而且可操作性低。因此,虽然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投入很高,却从不缺少孜孜不倦的追梦者。
在地面平整度一致的情况下,负载能力越大,复合机器人定位精度受影响的程度也更大。
再次,难在跟“脑”的配合。复合机器人与工业现场的系统对接工程繁琐,对系统的要求很高。以控制器为例,必须要保证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实时性。与此同时,目前机械臂的控制和移动底盘的控制几乎不相同,内部通讯协议也存在差异。另外,还需要关注控制频率、移动规划、多机协同规划等环节。
除此之外,调试成本、工作节拍、行走速度、运行平稳性、安全性等等,无一不是需要克服的难点。
从2016年中科新松推出首款国产复合机器人产品,到2022年中国市场上复合机器人产品百花齐放,复合机器人年销量逐步逼近1000台大关。
虽然规模化落地尚存阻碍,但复合机器人目前仍被寄予厚望。除了协作机器人企业,近年来,优艾智合、仙工智能、迦智科技、斯坦德机器人、灵动科技、蓝芯科技、功夫机器人、史河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公司也在不停加码复合机器人领域。
道路尽头是星辰大海还是海市蜃楼?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谁会率先冲线?脚下道路能不能到达真正的终点?对于未来,我们有着重重疑惑。但相信随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和加持,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的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