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下半年拟发布身高1.......
2025-09-30
[行业新闻] 对比双足机器人,“具身智能+无人机”商业化......
2025-09-30
2025-09-30
[行业新闻] 中国泳池机器人第一股要来了,年入5个亿,毛......
2025-09-30
[行业新闻] 8个月签单数千万!好莱坞动捕巨头杀入具身智......
2025-09-30
[行业新闻] 工博会观察丨本届工博会最有看点的展台,为什......
2025-09-26
[行业新闻] 展会快讯 | 锋馥瞩目2025 CeMAT......
2025-09-23
[行业新闻] 机器人送快递,无人车取外卖!服贸会展示智慧......
2025-09-19
[行业新闻] 中超控股:与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签署战略......
2025-09-15
2025-09-15
[518原创] 工博会观察:磅旗科技解锁无人化新范式......
2025-09-30
[518原创] 工博会|欧米麦克毫米级重载AGV直击......
2025-09-29
[518原创] 节卡工博会首发具身智能家族 大负载与......
2025-09-29
[518原创] 嘉腾机器人携全系列方案亮相工博会:W......
2025-09-29
如今但凡是标榜高科技的展会,总少不了人形机器人“来帮帮场子”。它们或是一记左勾拳右勾拳,或是一个漂亮的回旋踢,动作虽带着机械特有的笨拙感,但绝对是会场的顶流。作为暖场嘉宾,它们确实挺称职。可一旦真要它们干点实际活儿,这些机器人马上躺平给你看。
最近有新闻说,中国现在“牛马”够用,缺的是能扛事儿的“驴”。牛马有我们打工人,在未来,人形机器人能不能成为能扛事的“驴”?在成为合格“赛博驴”的路上,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挑战究竟是什么?是大模型能力不足吗?不是。是机械结构不够精密吗?也不是。真正的关键,在于数据。
近日,数据猿与千寻智能副总裁、具身智能事业部总经理解浚源展开了一场对话,试图揭开人形机器人成长的秘籍以及成长的烦恼。
“人工智能的终究形态,
在于‘有身体’的智能”
近几年,大模型的飞速进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智能涌现”的魅力。一直以来,“造人”始终是科学家
千寻智能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十分笃定的认为——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必然是具身智能。
这一判断基于两个重要原因:技术路径更短,成本优势更大。
具身智能,既可以说是为AI“装上身体”,也可以理解为给机器人“赋予大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目标都是一致的——让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听说读写”、灵活行动,并具备规划与决策能力,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相比于AI大模型,在现实世界的任务中,具身智能在技术上更容易实现落地。” 解浚源如是说。
这一观点,似乎有点挑战了大众的一般认知。毕竟在多数人想象中,造一个实体机器人肯定比开发“虚拟”的AI大模型更复杂——就像觉得钢铁侠的战衣比贾维斯的系统更难造。
解浚源解释道,过去几年,大模型在虚拟世界的进化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吟诗作画、解题写程序,或者写一份工整漂亮的专业论文,它都信手拈来。但却难以回答“如何将玻璃杯平稳放置在倾斜桌面上”这类依赖物理直觉的问题。更不用说走入到物理世界,AI的表现就更“差劲”了,连“叠衣服”这么简单的动作,实现起来都很难。
而现实中大量任务——如整理房间、擦桌子等,虽然交互频繁,却并不依赖长链条的推理或记忆,更多是依靠实时感知与动作执行。这类任务重复性高、决策链短、实时性强,恰好是具身智能最能发挥价值的场景。
与纯AI大模型不同,具身智能拥有自己专属的AI大模型。它更轻,因为要在机器人端侧部署。它响应速度更快,因为机器人需要在真实世界中移动,一旦模型发生延迟,动作就会卡顿。它迭代速度更快,虽然技术栈同样基于Transformer架构,但具身智能大模迭代速度更快。以千寻智能为例,其自研的具身智能AI大模型几乎24小时就能完成一次迭代,比纯AI大模型的迭代速度提高了十几倍。
这些优势在物理世界的简单任务中被不断放大。具身智能或者说人形机器人最适合承接那些短程、重复的体力劳动,如洗衣、擦桌、洗碗等,将人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
除了技术落地之外,成本优势是另一大关键。
解浚源进一步阐述说,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具身智能或者人形机器人需要巨额的投入。其实则不然,跟大模型相比,具身智能的投入可以说“非常具有性价比了”。当前大模型企业的投入,大多砸在了算力上——很多头部企业买显卡一出手就是几百亿、上千亿。
“如果我们将同等规模的资源投入到机器人研发中,用于在物理世界采集数据,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资金,足以获取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从而快速推动实体智能的进步。而且机器人一旦落地,其价值也更加直观——它能实实在在地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体力劳动,比如搬运、清洁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比起大模型解题,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感知。” 解浚源说。
“数据飞轮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千寻智能展厅,我们有幸看到了公司的一款成熟产品——“墨子”机器人。
据解浚源介绍,“墨子”是真正意义上具备多任务连续泛化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模型软件到底层硬件,千寻坚持全栈自研,甚至关节模组也是自主设计,AI与硬件的有机融合使“墨子”的性能参数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墨子”具备全身力控能力,能对外界力量做出实时响应。例如,当它在运动中意外撞到桌子时,不会硬性撞击导致损伤,而是会做出柔顺的缓冲反应。这一能力使其能够执行需要触觉反馈的任务,如擦黑板——对人来说轻而易举,但对机器人而言,若控制不够柔顺,一发力就可能失去平衡。
从项目启动之初,千寻智能就将“墨子”定位为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因此选择了“轮式底盘+上身双臂”的技术路径。优先通过轮式结构解决移动与稳定性问题,再集中攻坚上肢的精细操作能力。解浚源指出:“人类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奔跑速度或跳跃高度,而在于双手所能实现的灵巧操作。这正是我们聚焦‘大脑级’任务——上半身智能控制的原因。”
面向未来,解浚源分享了两大突破方向:
一是灵巧手技术仍需攻坚
尽管机器人的腰、腿、上身等整体结构已较为成熟,但实现人手级别的灵活操作仍是当前的主要难点。目前尚未出现真正实用、灵活且成本可控的灵巧手方案。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熟练抓取、旋转、按压不同物体,甚至完成穿针引线类精细动作,可能仍需数年时间持续打磨。
第八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13512726426 同微信
活动时间:2025-08-01至08-31
Copyright © 2018-2025, 服务热线 400-0756-518
www.zhineng51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518智能装备在线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冀ICP备19027659号-2】 【公安备13050002001911】
运营商:河北大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