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机器人送快递,无人车取外卖!服贸会展示智慧......
2025-09-19
[行业新闻] 中超控股:与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签署战略......
2025-09-15
2025-09-15
2025-09-15
2025-09-11
2025-09-08
2025-09-08
[行业新闻] 波士顿机器人节2025机器人巡游与职场机遇......
2025-09-05
2025-09-05
[行业新闻] AI+工业机器人=?2025工博会:这一次......
2025-09-05
[518原创] 托盘机器人破解装备制造仓储难题!捷象......
2025-09-06
[518原创] 无人驾驶 RWA 落地、具身智能机器......
2025-08-21
[518原创] 机器人+智能物流 | FAIR pl......
2025-08-18
[518原创]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100+......
2025-08-13
在中国香港第十届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期间,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甘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新经纬专访,从自动驾驶行业挑战与突破,到企业全球化出海战略,分享了诸多深度见解。作为专注L4级自动驾驶的创新企业,驭势科技已经成为行业持久战中的典型样板,也是中国硬核科技出海的先锋缩影。
自动驾驶99分等于0分,哪怕做到99%的完善,只要最后1分没拿到,系统就无法真正应用。
机场无人驾驶产品只有0和1两种状态,没有中间地带。
自动驾驶只要把公共的技术底座做好了,做什么样的场景都是“一通百通”。
稳健跑好自动驾驶的持久战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心无旁骛做好技术底座,二是建立起造血能力。
自动驾驶是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直击亿万人日常生活的痛点,这些都可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来缓解。
香港具备世界级的场景与标准,能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零时差”出海。
全球化是公司基本战略,不出海就没有未来,我们不仅是卖产品,更是融入生态,共同创新。
未来中国将有能力向全球输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智能劳动力,它们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下为专访对话整理:
谈自动驾驶行业的挑战与突破
《中新经纬》:九年来,在行业“一分也不能丢”的残酷机制下,驭势科技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是如何跨越死亡谷的?
吴甘沙:我们可以将技术浪潮划分为三个二十年,1976—1996年是PC引领的“生产资料数字化”时代,1996—2016年是互联网驱动的“生产关系网络化”时代,2016年起则进入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力智能化”时代。我们判断AI将重塑生产力,因此选择在2016年创业。如今看,大趋势没看错,但具体到自动驾驶领域,行业的发展比我最初预想的更具挑战。
自动驾驶有一个残酷的特点,那就是99分等于0分——哪怕做到99%的完善,只要最后1分没拿到,系统就无法真正应用。而这最后的1分,就是自动驾驶面临的四个挑战:1%的最难场景、1%的极端天气、1%的基础设施问题,以及很多永远第一次出现的问题。
你修复了很多bug,你认为可以了,结果过了一个月又出了一个bug。我们前十年几乎都在等小概率事件,有时候一个月才等来一次,却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去测试,对公司运营成本和团队士气都是极大压力。为了克服始终拿不到那一分的沮丧感,只能坚持一口真气不散。一旦你散了,可能全公司就散了。
《中新经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驭势科技是如何在巨头环伺的战场上实现商业化的?
吴甘沙:从一开始,我们便决定避开巨头的射程,即乘用车场景的应用,而选择了商用车。而在众多商用车场景中,我们选择的是安全标准最为严苛的机场。机场产品只有0和1两种状态,没有中间地带。在全球绝大多数机场,系统如果达不到100%可靠,根本不可能落地。
在创业第二年,我们就与香港国际机场展开合作,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天使客户,给了我们宝贵的成长空间,在五年里,团队遇到了无数挑战,但机场方面给予的信任和支持不断推动他们提升实力。2019年,香港国际机场方面明确提出:如果不敢撤掉安全员,无人驾驶系统对机场就没有实际价值。
我们启动了“地牢计划”——集中核心团队封闭开发几周,反复联调测试,最终通过了机场“数千圈零接管”的初步验证。今天在航站楼,每隔一两分钟就能看到我们的自动驾驶车经过,这背后是一整套运营体系在支撑。
随着香港国际机场的“样板间效应”逐步释放,我们已与17个中国机场及3个海外机场展开合作,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为机场提供大型商业营运的可持续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新经纬》:驭势科技的商用车自动驾驶已经覆盖开放道路(包括物流、客运、环卫等运营车辆三类)与封闭场景(包括机场、工业园区、港口、矿山、农牧业五类)八大场景,这么多场景是否会“贪多嚼不烂”?
吴甘沙: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商用车的自动驾驶有一个公共的技术底座,只要把这个公共的技术底座做好了,做什么样的场景都是“一通百通”。
尽管进入领域众多,但除了在机场提供端到端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外,在其他场景中我们“保持高度克制”,不做“门口的野蛮人”,只专注做AI司机。我们不自建运力,而是以AI司机身份赋能传统企业,就像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只输出自动驾驶能力,运营、运维仍由合作伙伴负责。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双方建立起稳定、互补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能够更聚焦于技术研发,避免因行业定制化需求分散资源。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我们负责科技创新,而产业龙头作为创新主体,借助AI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我们更像是杠杆,虽自身营收规模有限,却能够助力传统企业实现百分之几的效率进步,带来数十亿的增量价值。
《中新经纬》:自动驾驶未来是否会迎来更多新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无人驾驶随处可见的场景还远吗?
吴甘沙:目前无人驾驶还处于与“早期采用者”合作的阶段。这项技术的普及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相信,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有望实现大规模落地,满大街跑无人车的场景届时将成为现实。
当前,技术路线也日趋多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尽管尚不确定哪种路线将最终胜出,但与之前七年那种反复优化却难以收敛,甚至令人感到停滞的状态相比,近两年行业迎来了更多新的可能,带来了更多乐观与期待。
主机厂肯定是未来自动驾驶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但不是所有主机厂都有全栈自研能力,所以自动驾驶供应商的价值不会被替代。当前行业格局还没定型,仍在动态竞争中,这是一场长跑。
我们的战略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首先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保证能持续活下去,等待竞争对手因激进策略或经营不善退出。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件事:一是心无旁骛做好技术底座,二是建立起造血能力,稳健跑好这场持久战。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创立公司之前,你长期在英特尔工作,研究5G、机器人等领域,后来又选择AI作为研究方向。这些经历如何促使你最后选择了自动驾驶这一赛道?
吴甘沙:我们于2016年创业。你提到的这些背景,其实都是我在英特尔工作期间所从事的方向。英特尔本身以芯片和基础软件为核心,但从2013年开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承担了新的使命,在5G、机器人、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事实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还在2014年成立了英特尔第一个机器人实验室。
如今机器人技术已经非常热门,而我们自2014年就开始投入机器人研发。到了2016年,我决定出来创业。2016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标志性事件就是年初AlphaGo的出现。当时我就在思考,人工智能一定要有物理载体,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具身智能”。有身体的人工智能无非就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机器人。我们虽然起步于机器人,但也正因为亲身经历,我们深知机器人技术实现大众预期非常困难。
后来我们将目光转向无人车,我认为这个方向特别好,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面对的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商业空间足够大;第二,它直击亿万人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比如交通拥堵、事故和停车难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来缓解。所以,基于万亿级市场和亿万人需求这两个维度,我们判断在具身智能这个大方向中,无人车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驭势科技已在香港国际机场成功落地无人驾驶车辆,并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你认为香港在哪些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成为驭势科技拓展国际业务的“超级跳板”?
吴甘沙:我认为目前中国的AI公司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全球化。因为在内地,人才储备扎实,供给体系完善,能够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稳定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将技术推广到那些人力成本高、人力稀缺的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香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香港具备世界级的场景。这里人力资源宝贵、人力成本较高,同时流程标准严格,这类场景以往多见于日本、欧洲和美国,如今我们在香港就能接触到,这有助于我们基于真实环境进行产品研发。
第二,香港实行的是世界级标准,甚至往往是世界最高标准。我们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合作中,对方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但这样的高标准也带来了巨大价值——它促使我们的产品必须达到世界水准,以致于我们在进入新加坡、中东、日本和欧洲市场时,几乎不需要修改源代码或增加文档,真正实现“零时差”出海。
第三,香港连接世界市场。香港是一个“超级连接器”和“超级价值增值器”,这里聚集了大量国际化贸易人才,市场触角遍及全球,可以借助香港的市场资源快速走向世界。
第四,香港拥有世界级的资本资源。作为全球前三大世界金融中心,香港汇聚国际资本,众多内地高科技企业选择来这里上市。因此,从世界场景、世界标准、世界市场到世界资本的全方位优势,香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内地的企业家寻找场景、开启二次创业,并依托这一平台走向全球,最终实现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加速出海。能否分享一下驭势科技的全球化布局战略,特别是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吴甘沙:全球化是我们的公司基本战略,不出海就没有未来。我们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正是希望以香港作为桥头堡,加快出海和全球化步伐。我们目前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是我们重点布局的目标市场。我们提倡“拼船出海”,也就是说与目标一致的伙伴,比如某些央企或香港企业进行合作,将各自的产品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共享市场资源,共同出海。
第二,区别于以往中企出海常采用的“Me-too”低价复制模式,我们现在已经具备实力拿出世界最好的产品。例如在机场无人驾驶领域,我们已是全球唯一真正落地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应当有底气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非依赖低价或仿制产品。
第三,我们的出海策略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希望赋能当地合作伙伴。作为创业公司,我们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国家地区的法律、文化和宗教等差异,比如劳动法就可能非常复杂。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与当地伙伴建立深度合作。例如,如果合作伙伴自身拥有车厂,我们就为其提供AI司机能力;如果对方已具备解决方案,我们便将搭载AI司机的无人车集成进其系统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共同推进本土创新。我们常说“全球化的尽头是本地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需求和创新机会。例如,在中东地区机场,我们必须解决沙尘暴等特殊环境问题,因此会在当地进行研发、申请专利,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标杆案例,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最终赋能合作伙伴自主推广。这样,我们不仅是卖产品,更是融入生态,共同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你曾表示对中国硬核科技出海充满信心。具体来看,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吴甘沙:首先,中国企业家具备耐心和长期主义心态。他们出海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真正希望融入当地生态,我认为这是一大优势。
此外,我们注重合作共赢,不是强买强卖。我们去发现对方的真实需求,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合作过程中完成创新、共享知识产权、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真正的共赢,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非常擅长。
如今,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价格及独特性等方面已建立起一定优势。只要我们持续坚持这样的理念,未来几十年,中国企业出海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更进一步说,未来中国将有能力向全球输出一种“新劳动力”。我们将以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机器人等形式,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智能劳动力。它们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第八期“全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巡回调研活动”合作商招募中
报名热线:400-0756-518、13512726426 同微信
活动时间:2025-08-01至08-31
Copyright © 2018-2025, 服务热线 400-0756-518
www.zhineng518.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518智能装备在线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冀ICP备19027659号-2】 【公安备13050002001911】
运营商:河北大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